2016年,中国往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运了4000吨大米。这事儿当时看着挺普通——非洲闹旱灾,国际社会不少国家装聋作哑,咱们把自家仓库的粮食往那儿一送,解了当地几十万人的饿肚子急。可谁能想到,几年后纳米比亚给咱回了个"大礼",把不少西方国家看得眼睛都直了。
要说纳米比亚这地儿,搁非洲地图上不算起眼,可这两年国际舞台上倒常被人提起。就说2016年那场大旱吧,我翻了翻当时的报道,当地报纸形容庄稼地跟被火烤过似的,裂开的缝儿能塞进拳头,好多村子的水井都干了,老百姓啃树皮都算好的,不少人靠国际救援的压缩饼干撑着。这时候中国运来的大米,真是雪中送炭——4000吨啥概念?够十几万人吃小半年。但咱们没光送粮食,后面跟着农业专家组,带着种子、农机具和技术上门了。
这些专家到了地儿可没闲着。我跟几位参与过项目的农业技术人员聊过,他们说最头疼的是当地农民习惯了传统种植法,觉得"祖上传下来的就是对的"。专家们就蹲在地里,手把手教怎么测土壤湿度,怎么选抗旱品种,甚至连怎么搭简易大棚挡太阳都示范。有个当地老农跟我说:"刚开始觉得中国人瞎折腾,结果秋天收玉米,我家那块地比往年多打了三倍,儿子媳妇不用再跑城里打工,在家种地就能挣钱。"就这么着,纳米比亚的农田里慢慢多了新花样,玉米秆儿长得比人高,土豆堆得像小山。
日子刚有点起色,纳米比亚又撞上了"好事儿"——他们在纳米布沙漠底下,发现了好家伙!全球第三大的露天铀矿,还有第四大产能的罗辛铀矿。这铀矿是干啥的?造核电站、核燃料,战略资源里的宝贝疙瘩。消息一传出去,欧美国家的公司跟闻到腥味的猫似的,带着合同、资金、技术团队蜂拥而至。有的说"我投10亿建矿,利润全归你",有的拍胸脯"派最好的工程师,包教包会",还有的玩政治牌"签了我们,联合国投票给你撑腰"。
可纳米比亚政府没急着签字。我查了下他们的议会记录,有议员公开说:"这些年跟中国打交道,人家啥样咱们门儿清。"从1990年独立到现在,中国给纳米比亚修了港口、建了公路、架了电网,连总统府的办公设备都是中国援助的。更实在的是经贸账——2000年中纳贸易额才1亿美元,到2020年已经涨到80多亿,中国连续十几年是纳米比亚最大贸易伙伴,投资涉及农业、基建、制造业,连当地学校的课桌椅都是中国捐的。最关键的是,中国从来没指手画脚说过"你们得听我的",该帮忙的时候真上,该尊重的时候真尊重。
就这么着,纳米比亚把铀矿开发权给了中国。但跟那些"资源换钱"的买卖不一样,咱们的合同里写着:帮纳米比亚建铀矿加工厂,培训本地工人,连实验室的设备都搬过去。现在湖山铀矿那片儿,能看到穿蓝工装的当地技术员盯着电脑屏幕,操作的是中国产的智能采矿设备;罗辛铀矿的车间里,纳米比亚师傅带着徒弟检修机器,嘴里还念叨着"中国师傅教的这招儿真管用"。
这合作不光在地下资源里,还在地面上开花。温得和克市中心有座乳白色的建筑,当地人管它叫"生命之光"——那是咱们援建的核医学中心,能做癌症放疗,以前得坐飞机去南非治的病,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。去年我去那儿采访,有个老太太拉着我的手掉眼泪:"我闺女得的白血病,搁以前早没了,现在治了两年,医生说能回家过年了。"
再看纳米比亚的农田,现在不少地都用上了滴灌技术,水费比以前省了一半;2023年底刚建成的大型光伏电站,让全国电价降了三成,连卖煎饼的小摊儿都买了电饼铛。今年年初,又有200个中国农业专家背着包去了纳米比亚,这次带的是温室大棚技术和有机肥料配方——他们说要帮当地种出更金贵的蔬菜,卖到欧洲市场。
有人管这叫"大米换铀矿",可我觉得这说法太浅了。就像纳米比亚总统说的:"中国朋友不是来买资源的,是来一起种未来的。"咱们没把他们当"资源仓库",而是当"共同成长的伙伴";他们也没把咱们当"施舍者",而是当"能处一辈子的兄弟"。
现在再去纳米比亚,街头跑的中国车越来越多,中餐馆的生意火得连本地菜都跟着火了。有当地年轻人跟我说:"以前觉得'中国'是个地图上的圈,现在觉得是邻居家的大哥——有难时搭把手,过得好时拉一把。"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创同配资-可转债配资业务-配资平台网-大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