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认识的外国网友说:很多美国人觉得中国跟印度其实没什么区别。他学中文那会儿知道“阿三”这个词,还跟我调侃说“半斤八两”,说中国人这么叫挺有意思。我当时脑袋嗡的一声,像被人兜头浇了盆凉水——合着在人家眼里,咱们辛辛苦苦发展这么多年,居然还跟印度搁一块儿比?
我盯着手机屏幕半天没缓过神。咱从小到大看的新闻、刷的短视频,哪回不是高楼大厦平地起?高铁像银龙似的串起大江南北,手机支付扫一扫就能买煎饼果子,无人机灯光秀能把夜空画成彩虹。我就想着,这要传到国外,咋也得让人家知道咱们早不是“自行车王国”了吧?结果倒好,人家压根儿没往这方面想,直接给咱和印度贴一块儿了。
更扎心的是我自个儿的经历。去美国读书前,我也跟大伙儿似的,觉得那地儿遍地是机会,满大街都是开着敞篷跑车的帅哥美女。结果刚下飞机在纽约街头转悠,差点以为自个儿穿越了——时代广场的霓虹灯倒是闪得晃眼,可转过两个街角,就能瞅见地铁口蜷着个穿破棉袄的老爷子,面前摆着个“需要帮助”的纸牌,旁边垃圾桶里飘出馊饭味;布鲁克林的老社区里,墙皮掉得跟地图似的,楼道里堆着发臭的垃圾,连电梯都得等十分钟才晃悠上来。有回跟房东大妈聊天,她拍着大腿跟我说:“姑娘,别信电视里演的,咱这儿的穷人啊,比你想象的还多。”
这才明白,网上那些“美国梦”的滤镜有多厚。咱平时刷到的,要么是大公司的发布会,要么是富豪的游艇派对,可真正住在铁锈带的老工人们,工厂关了十年都没缓过劲儿;住在“食物沙漠”里的穷孩子们,放学后只能啃着过期面包写作业——这些事儿,媒体才不乐意往上播呢。
现在这网上的东西啊,多得跟超市货架似的,啥都有,可真假难辨。你以为刷到的“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”,保不齐就是哪个平台算准了你的喜好,专门给你推送的“定制套餐”。就像我之前总觉得“发达国家=完美无缺”,结果真来了才知道,人家也有堵车堵成停车场的时候,超市打折鸡蛋得凌晨三点排队抢,连修个水管都能约不上工人——跟咱们国内的情况,其实差不离儿。
就说这“阿三”的事儿吧,我后来专门问我那美国朋友:“你们为啥老拿印度跟中国比?”他想了半天说:“可能因为都是人口大国?新闻里总说你们发展快,可又没亲眼见过,就默认跟印度差不多?”我这才反应过来,原来“刻板印象”这玩意儿,就跟滚雪球似的,越传越玄乎。就像咱们有些人总觉得老外都爱吃牛排喝红酒,可实际上,欧洲中餐馆的宫保鸡丁卖得比汉堡还火;日本年轻人也不全是“社恐”,东京街头举着相机拍cosplay的大叔,比咱们这儿还热情。
所以啊,要想真弄明白一个国家啥样,光看手机里的小视频、刷朋友圈可不够。我表姐在印度待过两年,回来跟我说:“别看网上老说印度脏乱差,孟买的高楼大厦也扎堆儿呢,可那楼底下头,照样有睡桥洞的流浪汉。”她还说,有回坐突突车,司机一边飙车一边跟她唠嗑:“我们这儿也有高铁,比你们的慢点,但便宜啊!”你看,哪有非黑即白的事儿?
咱中国人自己最清楚,这些年日子是越过越好了,但好得不是齐刷刷的——北上广深能跟纽约伦敦掰手腕,可老家的小县城还在修地铁;985高校的实验室能搞前沿研究,可村里的卫生室连血压计都得省着用。这些真实的情况,光靠几个数据、几张照片可说不明白,得自己去走走看看,跟卖早点的摊主唠唠,跟送外卖的小哥唠唠,跟退休的老教师唠唠——他们嘴里的话,才最有烟火气。
说到底,信息这玩意儿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啥取决于你站在哪儿看。咱别被网上那些“非此即彼”的说法带偏了,也别总觉得“外国月亮比较圆”。多长几个心眼儿,多问几句“真的假的”,多用自己的眼睛瞅瞅——这才是了解世界的正经路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创同配资-可转债配资业务-配资平台网-大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